忆秦娥·湖天阔

作者:黄景仁 朝代:清

诗文

湖天阔,清湘望断三更月。
三更月,猿声是泪,鹃声是血。
曲终数点烟鬟没,此间自古离愁窟。
离愁窟,几丛斑竹,临江犹活。

译文

湖南的天空辽阔,我在这里长时间地遥望那深夜的月亮。在深夜的月色笼罩中,猿声、杜鹃声的啼叫充满悲愁。乐曲终了消没于群山中,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离愁别恨聚集的地方。在这离愁别恨聚集之地,有成丛的斑竹,还生长在江边。

黄景仁人物简介

黄景仁(1749~1783),清代诗人。字汉镛,一字仲则,号鹿菲子,阳湖(今江苏省常州市)人。四岁而孤,家境清贫,少年时即负诗名,为谋生计,曾四方奔波。一生怀才不遇,穷困潦倒,后授县丞,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,年仅35岁。诗负盛名,为“毗陵七子”之一。诗学李白,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、寂寞凄怆之情怀,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。七言诗极有特色。亦能词。著有《两当轩全集》。

诗文注释

湖天:此处指湖南的天空。
清湘:湘江之清流。此处指湖南。
望断:指望了又望,直至望不见还在望。
三更月:深夜之月。
猿声是泪:
郦道元:《水经注江水》: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
鹃声是血:相传周末蜀主望帝,禅位其相鳖灵,化为杜鹃,其声凄绝,人言此鸟啼至出血乃止。唐人李山甫《闻子规啼》
诗云:断肠思故国,啼血溅芳枝。
烟鬟:形容峰峦的青翠。苏轼《凌虚台》
诗:落日衔翠壁,暮云点烟鬟。
斑竹:又称湘妃竹。竹上有紫黑色斑纹,故名。相传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,其妃娥皇、女英追至湘地,不及而泪下沾竹,故竹斑如泪痕。《红楼梦》
第三十七回中有句云:当日娥皇女英,洒泪竹上成斑,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。

上一篇:忆秦娥·江南北

下一篇:忆秦娥·玉花骢

分享这个页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