疑邻窃斧
作者:列御寇 朝代:先秦
诗文
人有亡斧者,意其邻之子,视其行步,窃斧也;颜色,窃斧也;言语,窃斧也;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。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斧,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,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。 其邻之子非变也,已则变矣;变也者无他,有所尤也。
译文
从前有个人,都是了一把斧子。他怀疑是邻居看的儿子偷去了,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,像是偷斧子的;看那人的神色表情,也像是偷斧子的;听他的言谈话语,更像是偷斧子的,那人的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,无不像偷斧子的。不行之后,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掘出了那把斧子,再留心察看邻居看的儿子,就觉得他无论是神态还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了。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,而是自己的心态。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,是被偏见所蒙蔽。
列御寇人物简介
列御寇,战国时期郑国圃田(今河南省郑州市)人。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,著名的思想家、寓言家和文学家。著有《列子》。那时,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“子”字,表示尊敬,所以列御寇又称为“列子”。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“冲虚真人”。列子一生安于贫寒,不求名利,不进官场,隐居郑地40年,潜心著述20篇,约十万多字。现在流传有的《列子》一书,其作品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失,现存八篇《天瑞》《皇帝》《周穆王》《仲尼》《汤问》《力命》《杨朱》《说符》。其中《愚公移山》、《杞人忧天》、《两小儿辩日》、《纪昌学射》、《汤问》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,可谓家喻户晓,广为流传。列子一向低调,有所谓“子列子居郑圃,四十年人无识者”,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“和光同尘”的境界,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。这样解释某些人认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过分。诗文注释
亡:丢失。意:怀疑。视:看。行步:行走颜色:脸上的神色表情。俄而:不行。无为而不:没有一样不像。为:动作,做法。抇:掘。谷:山谷,山沟。有所尤:即被偏见所蒙蔽。尤,通囿,局限。